逐梦星空的海滨小城

*本文为《半月谈》2025年第1期内容

位于黄海之滨的山东烟台海阳市,有条名叫“航天大道”的新建道路。这条路的两端,一头是保障我国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海阳港,一头是近年来悄然建起的固体火箭总装测试基地和航天产业园区。

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火箭“出海”“上天”之处,崛起一座“东方航天港”。依托完备的产业基础,短短几年间,这座海滨县城打开了逐梦星空的新天地。

为什么是海阳

时间回到2019年6月5日。当日,一枚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海阳港出海并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现首次海上航天发射。

海阳承接火箭海上发射任务,并不是偶然。“海阳港位置独立、安全,可满足小倾角、太阳同步轨道等多种轨道卫星的发射需求,具备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天然优势。”东方航天港集团副总经理张华说。

但以此为契机,发展出之前从未有过的航天产业,就不是偶然了。专业人士都明白,满足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港口和海域,并非只有海阳具备。建设东方航天港,形成产业规模,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首次海上发射之后,我们把握机遇,各部门齐心协力,与发射团队及专家深入沟通,从战略角度、未来趋势等方面反复论证,推进东方航天港建设。”海阳市委书记刘海彬说。

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建设东方航天港,并非“空中楼阁”式的构想,而是基于当地深厚的产业及科研基础。

海阳所在的烟台市,是工业大市、制造业强市,工业门类涵盖国民经济工业大类41个行业中的37个。综观烟台的产业生态,既有中集来福士、巨涛重工等海工装备龙头企业,又有东方钛金、华宇航天等航空航天代表项目,还有中国科学院兰化所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等科研院所。

另外,烟台拥有完备的整车、整机、整船制造产业体系,在机械、电控、液压、材料等制造环节,与航天产业有很强的复合性,可就地转化为航天配套体系。航天产业层次较高,所需要素较多,可将现有资源统筹和串联起来,共同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

在九天行歌运载火箭核心部件产业基地三期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建设者穿行其中。“该项目分三期建设,总投资8亿元,主要生产商用液体运载火箭各型号常温、低温推进剂贮箱及其零部件。”海阳市凤城街道办事处主任荣华介绍,全部建成投产后,整个项目将具备250件火箭核心部件的年生产能力。

“通过发射资源、技术与资金的有机融合,我们搭建有影响力的平台,吸引越来越多的航天企业和项目落户东方航天港。”张华说。

“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经过数年耕耘,海阳已初步形成产业发展核心能力。

“星上天”方面,当地将发射智能遥感卫星作为重点工作,实现遥感的智能化和大众化推广应用。以“东方慧眼”星座建设为核心,首颗试验星“烟台1号”、首颗业务星“烟台二号”均已成功入轨,在轨开展遥感图像实时获取和智能处理能力的验证试验,遥感影像获取处理时间从小时级压缩到分钟级;“开放地球引擎OGE系统平台”于2024年1月11日正式上线,推动打造空天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

“箭落地”方面,着力推进星箭研发制造,提升火箭总装能力。海阳市引进山东长征火箭、东方空间、星河动力、火箭派、箭元科技等商业火箭企业5家,九天行歌、宇航装备等航天配套企业2家,2024年实现总装火箭14发,出厂10发,形成较完备的固体火箭总装总测能力。

“船下水”方面,以打造海上卫星发射工程船为核心,完善海上发射服务配套。“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是国内首艘专业化海上卫星发射工程船,可一次携带多发火箭,兼具火箭冷热发射能力,满足当前在役及在研大中型固体火箭、中小型液体运载火箭的发射需求。

除此之外,海阳还利用当地清洁能源优势,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卫星数据应用科创孵化器,形成从星箭制造发射、数据存储处理延伸至空天信息服务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闭环,助力航天产业发展。

“从一次海上发射到一个重大项目落地,再到发展出一个新兴产业,自然条件、产业配套、服务保障等优势都只是成功的基础,更为关键的是,海阳拥有拼抢精神和机遇意识,硬生生拼出一个重大项目、一个重要产业。”海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姜丹说。

目标是“星辰大海”

在海阳,航天一词不仅代表人类探索太空的愿景、挑战未知的勇气,还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海阳市的方圆集团有限公司建设机械二厂,是一家专门生产打桩机、升降机等产品的老牌企业,如今却在厂区门口竖起一枚火箭模型。凭借现有的大型数控设备和数十年沉淀的加工工艺,这家建筑机械企业成为商业航天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我们主要负责数控加工,把铝材加工到薄厚一致的程度,再拉到下一站去。”方圆集团有限公司建设机械二厂车间主任张伟说,加工好的铝材,被送到商业航天配套企业,制成火箭燃料贮箱的前后“底”。

如今,这个曾经以针织毛衫产业为支柱的县级市,产业结构正“涅槃重生”。据海阳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初娜介绍,当地相关部门在机械、航空、汽车、消费电子等行业中,不断寻找合适的企业,引导他们提档升级,强化技术能力,满足当地新引进航天企业的需求,让商业航天产业向当地企业打开供应链大门。

航天产业引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发挥科普教育功能。东方航天港投资4.5亿元打造专业化的航天科普教育基地,涵盖六大展区、60余项高科技展项。“我们设计了多媒体交互、沉浸式游乐及创客式教学等互动体验形式,引入智能控制系统统筹管理,方便市民体验。”东方航天港集团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孙语谦说,游客可以在室外观看真实的火箭发射船,体验火箭出海前流程,走进火箭总装厂房,近距离观察火箭组装。

“航天文旅的快速崛起,将助力海阳打造文化休闲、寓教于乐的航天产业聚集地,更好地弘扬航天文化。”刘海彬说,一系列举措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得以了解航天、喜爱航天,树立探索“星辰大海”的高远理想,助力我国航天事业发展。

半月谈记者:张武岳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