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很特别!20岁的他完成第四次手术,在这里展开人生新征程

来源:浙医在线

记者 吴双 俞茜茜

编辑 吴双 内容总监 俞茜茜 金晶

监制 徐芳

对今年刚满20岁的小陈来说,这个春节很特别。

春节前,他找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美容科张菊芳主任医师的门诊,准备做第四次手术。这台手术决定着他的梦想是否能实现。

 小陈在张菊芳主任医师门诊

出生就有严重的双侧唇腭裂

一路过关斩将,成功逆袭

小陈刚出生就患有严重的双侧唇腭裂。幸运的是,他的父母没有放弃,在唇腭裂专项基金会的帮助下,当时父母带着他专程到杭州找张菊芳主任医师。小陈在6个月大时接受了第一次唇裂修复手术,这是他与命运抗争的第一步。

唇腭裂畸形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伴随着孩子的整个发育过程,需要经历多次手术修复。

在小陈6个月时,张菊芳主任先为他做了一期先天性唇裂修复,等到两岁以后再做腭裂手术;然后再根据孩子的发育情况,适时选择后续的修复。小陈第一次手术很成功,这也让他的父母看到了希望,相信通过手术,一定能让儿子像正常的孩子一样。

腭裂不仅有软组织畸形,还伴有不同程度的骨组织缺损和畸形,影响吮吸、进食及语言等生理功能。小陈出生后不会吸奶,只能用最小的勺子一点点喂。后面大一点,吃饭也要一小口一小口喂。到了两岁多,同龄的孩子都开始慢慢说话了,可是小陈连最简单的“爸爸”“妈妈”都说不清楚。

当时,张菊芳主任建议小陈去学习吹葫芦丝,这对锻炼口腔发音能力有很大帮助。上幼儿园时,葫芦丝成了小陈的好伙伴,每一次练习,都是对发音的挑战和锻炼。渐渐地,那些曾经难以触及的音节,变得清晰而有力。

2岁时,小陈做了腭裂修复手术,但继发口腔畸形会导致咬合错乱。上初中后,小陈开始矫正牙齿。从初一开始,每个月妈妈陪着他从慈溪赶到杭州市一医院口腔科进行调整,整整六年,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他的牙齿慢慢变得整齐。

从小自信阳光

修复疤痕助力“圆梦”

如今,除了淡淡的疤痕,小陈几乎与常人无异,更重要的是,唇腭裂的先天缺陷并没有影响他的自信和阳光。“每个人都有缺陷,或大或小,只要通过努力去尽力弥补缺陷就好了。”小陈洒脱地说。

小陈从小学开始就喜欢打篮球,生活中,很多闲暇时光他都在球场上度过,上高中后,每到寒暑假,他还会在篮球俱乐部当助教。去年他考上大学,选的专业是机器人焊接。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证明了唇腭裂并不能阻挡他追求梦想的脚步。

小陈的舅舅是一名军人,有一次他看到舅舅穿军装的照片,觉得非常帅气,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名军人。就这样,这个愿望在小陈的心中悄然萌芽。

然而,参军对疤痕大小是有要求的,不能超过2厘米。小陈怀揣着坚定的决心,再次找到张菊芳主任做第四次修复手术,就是为了将疤痕祛除,圆自己的“参军梦”而努力。

张菊芳主任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为小陈进行瘢痕修复手术的同时,运用微粒皮毛发移植技术,在微小的切口位置巧妙地将其设计成胡须,以遮盖细微的疤痕。“这个手术方案,可以让疤痕隐形。”张菊芳说。

每600-1000个婴儿中就有1个唇腭裂

通过规范治疗可以健康成长

据统计,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平均每生600-1000个婴儿中就有1个患唇腭裂。

张菊芳主任介绍,唇腭裂的发病原因和很多因素有关,遗传、环境、药物等都可能诱导疾病的发生。以前,由于缺乏优生优育的理念和条件,唇腭裂的发病率比较高,有些唇腭裂宝宝由于天生残缺,他们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和优生优育的普及,再加上产前筛查诊断技术的进步,唇腭裂的发病率已经显著降低。

从医30多年来,张菊芳已为数百位唇腭裂患者做了手术,改变了无数患儿的命运。“我最早做手术的患者,如今都当妈妈了,孩子已经上小学。”

张菊芳说,有些孕妈妈产检时发现宝宝有唇腭裂的问题,心里非常纠结,甚至打算放弃宝宝。实际上,唇腭裂只要通过规范的治疗,包括家庭的关爱和社会的支持,他们完全可以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上一篇:女婴在妈妈子宫中被勒断小腿 3岁假肢女童自信走上T台
下一篇:幼儿园拟定开展“立春来了”创意主题活动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