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长城学者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逐步深入,以科技力量赋能养老服务已成为必然趋势。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的智能机器人、智慧家居、外骨骼设备、智能监测仪器等能够提供老年人生活照护、安全保障、保健康复、情感陪伴等全方位服务,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正不断重塑养老服务生态。
然而,在科技不断提升服务效能的同时,智能养老中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不容忽视。具体而言,包括隐私风险、算法偏见以及人机关系边界等问题。
智能养老信息数据面临着严峻的隐私保护挑战。老年群体的健康数据、行为特征等敏感信息在数字化过程中存在多重风险,包括数据采集边界模糊、使用透明度不足以及存储安全性等问题。智能设备全天候采集的生理指标和行为数据,虽然有其服务实效性,但往往缺乏充分的知情同意程序。更值得关注的是,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也使许多老年人对自己信息的流向缺乏清晰认知。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更为严密的数据保护机制与更为规范的数据采集存储程序。
算法偏见可能造成智能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与资源分配不公。算法偏见通常源于训练数据的不均衡、特征选择的偏差或模型设计的缺陷。在智能养老服务体系中,算法可能因数据采集不全面而忽视某些特殊老年群体,如农村留守老人、残障老人等的需求特征,导致服务覆盖出现结构性缺失;在资源分配机制上,基于历史数据的预测模型可能放大既有的城乡差异和区域不平衡;在服务质量评估环节,标准化的算法指标可能无法准确反映不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老年人的真实体验,造成服务优化的方向性偏差。这种算法偏见与数字鸿沟紧密相关,算法往往会将不熟悉智能设备的老年群体排除在服务范围之外。因此,在推进智能养老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包括数据、算法、评估在内的系统性纠偏机制,确保技术红利能够公平惠及所有老年群体。
人机关系边界的衡量是智能养老体系的重要伦理难题。虚拟情感互动是否能够真正为老年人提供情感支持,这种情感交流会带来积极情绪还是会产生“关怀幻觉”,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考量。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研究发现,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人与人的情感交流,为了切实提升老年福祉,应当在借助智能化设备获取虚拟陪伴与情绪价值的同时,鼓励老年人积极开展线下社交。
构建真正有温度的智能养老体系,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人的尊严与幸福,我们需要将技术创新与人文价值有机统一。必须在技术应用中恪守伦理准则,确保算法设计体现公平正义,人机交互保留情感温度,服务供给尊重个体尊严。这既是对“科技向善”理念的践行,也是实现老年群体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