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房时的意外歌声,激活失语症治疗新通道

徐文东(右二)正在做手术。

复旦大学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江庆龄

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徐文东在一次查房时,突然听到一位患者在唱歌。要知道,这位患者因为中风连话都说不了,更别提唱歌了。

此前,患者接受了一项名为“左右颈七神经交叉移位术(以下简称CC7)”的手术。这是由徐文东团队独创的手术,能够通过左右颈七神经交叉移位实现“一侧大脑管双手”,重建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而这次查房的“意外发现”让徐文东有了新的思考——莫非是CC7手术打开了患者的语言开关?于是,团队开始了新探索。

7年后,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牵头完成的一项创新性临床研究,在近日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这是国际上首次报道“以外科手术治疗失语症”。研究团队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设计,系统评估了外科干预失语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实在近椎间孔水平切断右侧C7神经(以下简称NC7)联合强化语言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慢性中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能力。

失语症是脑卒中等损伤累及语言中枢后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语言理解或表达障碍,现有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英国医学杂志》评价,这项工作为慢性中风失语症患者带来了希望。

被忽视的现象

2018年,徐文东团队关于CC7的临床研究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并被评为该期刊当年“最受瞩目研究”。迄今,团队开展的CC7手术已经超过3000例,术后有效率接近90%。

在术后随访时,徐文东观察到一个极易被忽视的现象。部分合并失语患者在接受CC7手术后,立即表现出语言功能的改善,尤其是命名能力——叫出物品名称的能力。而这部分患者命名能力的改善速度,远超神经再生。徐文东表示:“这提示我们,患者语言功能的改善机制并非源自‘神经移位后的轴突再生’。”

人类的语言中枢一般位于大脑左半球。结合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储备,徐文东分析发现,在CC7手术后,患者右侧背根神经节区域出现了明确的结构重塑。他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假设,认为语言功能的快速改善可能源于瘫痪侧(右侧)C7神经在近椎间孔处被切断后所引发的神经调控效应。

“就像暂时关闭了左脑的主导开关,让右脑的备用语言通路获得工作机会。”徐文东解释说,“这并不是新建一条路,而是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扇锁住的门,唤醒一条本就存在的备用通路。”

据此,徐文东提出一种全新的手术理念NC7,以期唤醒潜在的语言备用网络,从而改善语言功能。在此基础上,徐文东带领团队开展了NC7联合强化语言治疗的前瞻性单臂临床试验,展现了良好的效果,并在《英国医学杂志-开放获取期刊》发表了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案。

40分钟手术重燃“发声”希望

为在真实世界中证实NC7的疗效,2022年,徐文东团队启动了严格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一位来自江苏的中学教师得知后,第一时间联系团队,表达了重新回到讲台的迫切愿望。

包括这位中学教师在内,研究共纳入50名卒中后一年以上、存在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25人接受NC7手术,并配合3周强化语言训练,另25人仅接受语言训练。

研究中使用的主要指标为波士顿命名测试(BNT)得分,次要指标包括失语商、生活质量与卒中后抑郁症状评估。BNT得分结果显示,NC7组术后1个月平均提高11.16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72分,并且改善效果在6个月后保持稳定。此外,患者自评中并未出现任何与手术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或长期不适。

“命名能力障碍的典型表现是,患者看到物品后心里知道是什么,但说不出来。”徐文东介绍,“我们的手术40分钟做完,患者在术后3天第一次评估时,就能清晰说出物品名称。随着训练的持续,患者可以从一次只能讲三个词到能讲七八个词,再到接近完整句子。”

那位中学教师在手术后非常刻苦地训练,就像讲课一样一遍遍练习。加上NC7手术的助力,他恢复得比预想的好。“这也展现出语言训练的重要性。”徐文东说。

此外,功能影像学结果表明,成年人大脑皮层的语言网络可能蕴藏着尚未被完全认知的潜能。NC7让人们首次看到,重构外周神经可以作为钥匙开启中枢皮层的环路重塑。人类大脑的高级功能,如语言功能,也有可能通过手术“再激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NC7研究前,学界鲜有外科手术与语言功能改变的相关研究,因此这篇论文的投稿过程颇为曲折,期刊花了近一年时间才找到合适的审稿人。徐文东笑道:“好比我们开辟了一条新赛道,但为之喝彩的观众得自己培养。”

医学发展的源头是同情心

曾有人问徐文东:“为什么总能发现这些容易被忽视的临床现场?”

徐文东略加思考后回答:“正如我的导师顾玉东院士常说的那样,‘一切医学发展的源头是同情心’。我想这是医生的本能,也就是扎根临床的好奇心、发现力和对患者的深切同情。”

徐文东能从寻常查房中发现新的手术方案绝非偶然。而他关注的很多科学问题,也往往源于临床病人的需求。

2001年的一天,徐文东在检查一名神经移位后的患者时发现,当患者左右手相互触碰时,双手同时有触感。该现象颠覆了人们对手和脑关系的固有认知,也让徐文东开始思考,能否用健康一侧的大脑控制瘫痪侧的手,实现一侧脑半球同时支配双侧上肢。

2008年3月,徐文东团队收治了一名年仅12岁的脑瘫患者,她的一侧手和脚都比一般人细。考虑到已有的治疗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开展了首例CC7手术。女孩术后恢复效果远远超出预期,能够完成非常复杂的捏泥人动作。正是这台手术,让他首次发现患者的大脑、脊髓、手部肌肉都会产生复杂、连锁的环路变化。

从2001年开始相关研究到2018年发表CC7研究成果,历时17年。“我们在努力缩短这些原始创新成果产出的时间,这次对NC7的研究用了7年。”徐文东说。

面向未来,团队将瞄准改变外周-重塑中枢开发更多技术,系统探索多种外周神经干预策略。徐文东同时强调:“从0到1的突破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藏在患者每一次微小的‘反常’里。我们要做的,就是永远对病床保持好奇。”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36/bmj-2024-083605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