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当下与未来

历史学家说古埃及人活在未来。他们活着的日子都在为死后的日子做准备。

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都活在当下。他们并不思考称霸世界,也不买房子存钱。他们过好每一天,而他们非常均匀地分布在各个人均GDP阶段,也就是其实这事和富裕不富裕关系并不成正相关。

而中国人就比较复杂了。我们好像活在过去,我们有非常强烈的共同历史记忆,有的记忆过于痛苦,我们从小学开始倒背如流。我们的一生也都在治愈那个叫做原生家庭的东西。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的家庭普遍不太健康。或许是过去太苦了,苦到哪怕至亲也没有办法温柔以待了。

但我们也活在未来,我们每天都在为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准备,无论是必要的还是不必要的。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国家里把奶头乐生意做最大的人说他觉得人生需要延迟满足。

我们唯独对于当下的态度是很复杂的。我们有一个词叫做安于现状。一旦一个人被盖上这个戳,那基本上就完蛋了。我们哪怕在旅游,都会思考有没有收获,是不是玩物丧志了。

我们一面说要珍惜当下,一面基本活在过去和未来中。我们对于当下是吝啬的,又是刻薄的。我们总是处于一个匮乏的状态,而我们希望用这种匮乏储备出一个丰盛的未来。

不敢闲下来的人,或许是害怕面对那个去掉很多限定词的自己。不敢挑战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当然,也因为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也因为人情世故。

时间会不由自主塞满无数的事情,直到淹没那个遥远的自己。

当然,在中国,有人找你是好事。没人找你大概心境会更悲凉。当然,如果你修炼到位,可以做到无需外在,但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

真正的高手,一定是最后全身而退的。

全身而退的核心是要明白历史的规律和学会止盈。止盈的核心是要有遏制欲望和贪婪的能力。

明白历史的规律还是比较容易一点,但多数人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例外。这几代生意人有太多是因为运气好干成所谓企业家的。但最终中大多数人会体现出生意人的投机特性,输在最后搏一把的路上。

所以真正的高手,懂得过去的运气并不能指导未来,而有时候当下就需要做关乎于未来命运的真正的断舍离。

我们那个年代有一句话很流行,叫做:我拿青春赌明天。这是一句多么朝气蓬勃的话。现在已经不流行了。你要是现在和年轻人说这个,肯定就被贴上登味的标签了。

这是一个时代的变迁。解构这个问题,需要很多维度,很多层次,很多方面。但我们其实很难去建构一个为什么还需要为了未来努力。

因为那个时代性的集体的确定性答案已经消失了。因为那个确定性的答案消失了,所以你劝别人的所有答案,对方都可以反驳,于是大家就陷入了鸡同鸭讲。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答案,而不是标准答案。

比如在我心中,答案永远还是那个十几岁时就明确的方案。

前几天听播客《铜镜》,听到一个观点,大概意思是:他对比了历任美联储主席,中国央行行长的各个年龄段的论文,著作。他发现:他们后来的货币政策主张和理念在他们3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基本定型,几乎没有改变。

比较有意思的是,我也做过类似的统计。大量作家和政治家的核心主张和价值主张,也基本上在25-35岁完全定型了。

但那一刻,我也顿悟了。就是大概率我不会有太多全新的,和过去人生截然不同的行事风格和思维方式出现了。所以也不必总是羡慕那些和自己非常不同但成功的人。做好自己,走下去可能是最佳的路了。

我甚至可以武断地说:大多数人35岁以后,就是重复过完人生,原地踏步,随波逐流。因为他们在此之前,没有完成强有力的内核的建构。

而少数人坚定地将他年少时的梦想去实现。将他的理想世界变成现实。寻找到曾经出现出现在他梦中的人。

虽,千万人吾往矣。

希望,你是后者。晚安。

发布于:上海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