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莫让老年羞耻侵蚀老有所乐

提到老人,你会想到什么?是分析时事时的侃侃而谈,还是指导后辈时的循循善诱;是遇事不慌不忙的淡定,还是胸有成竹的自信;是德高望重的智慧,还是慈眉善目的亲切?

其实,在看不见的角落,还有一部分老人正以巨大的沉默,对抗着内心一个强大的敌人:羞耻。

步入老年,有何羞耻?

“老年像是某种让人羞愧的秘密”。多年来,老年羞耻现象尚未得到社会重视。

年龄羞耻。有些老人不愿意他人知道自己的实际年龄,比如听到年轻人喊“大爷”“大妈”,心里不大高兴。有些老人拒绝承认现实,明明走路不利索,外出不肯拄拐;明明听力下降得厉害,就是不肯戴助听器。有些老人情绪消极,拒绝打扮、拒绝学习、拒绝接受新生事物,反复念叨:“我老了”。

生病羞耻。很多老人身体抱恙不告诉子女、自己也不愿意去医院,病情一拖再拖;很多失能老人觉得在家人面前换衣裤没面子、没尊严。《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26.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6.2%的老年人有中重度抑郁症状。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老人察觉、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甚至认为这类疾病是矫情。

空闲羞耻。大多数老人忙碌了一辈子,不习惯赋闲,总觉得不劳动不光彩。比如有的老人退休前渴望退休生活,憧憬闲下来能旅游、跳舞、健身、看书,可退休后又闲得无所适从,不是在家不停做家务,就是想出去找件事做。有的老人秉持要有“正事”干的传统观念,觉得不劳作光休息是虚度光阴。在孤独感与愧疚感中,有的老人甚至感叹自己“没用了”。

数字羞耻。进入智能时代后,老人出门打车、看病挂号、银行取钱,动不动就要下载APP。连家中电器,大到电视机、空调,小到牙刷、水杯,都越来越智能。不少老人不明白智能产品的使用逻辑,每一步操作都需要从头学习。问子女、问工作人员、问邻居,可总还是会忘了“下一步”。遇到后辈不耐心,又觉得没有颜面。久而久之,老人难免犯怵,更怕别人抱怨:“为啥连这都不会。”

老人羞耻,从何而来?

进入老年,身体机能必然下降,这是生命规律。跟不上智能时代的步伐,也情有可原,何来羞耻?

“不认老”的心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的改善,长寿老人、健康老人越来越多,很多老人心态越来越年轻。“不服老”的心态值得鼓励,但是,“不服老”不代表“不认老”。有些老人误判自己的年龄,健身时做出危险的动作;有些老人讳疾忌医,相信扛一扛身体就能恢复;有些老人好强、嘴硬,既不愿意主动开口求助,面对他人帮助还觉得脸面挂不住。

“怕麻烦”的无奈。很多老人就怕拖累旁人。“不张嘴”是老人的善意与贴心,也是老人的无奈。儿女工作忙,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能下床活动就自己买菜做饭,能忍过去就少去医院,能在家待着就少往外面跑。出门办事,为了少给工作人员增加负担,明明不会用APP也不好意思再问,明明没听懂缴费指示也一个劲儿点头;智能电视开不了,自个儿在家闷着也不愿叫人上门帮忙。

“别停下”的思维。在中国文化中,忙碌被视作美德,空闲往往被看作懒惰或无用。在老一辈的潜意识中,劳动最光荣,勤劳才能生存;反之,休息就是不干正事,享受就是思想懈怠。老人退休后,冷不丁闲下来,生活节奏打乱了,心里没着没落,甚至有些恐慌。有些老人自我感觉失去社会价值,甚至患上抑郁症。

“老人样”的画像。社会对“老”的评价维度过于单一。一说到老人,舆论总是给出行动迟缓、老态龙钟的刻板画像;一说到老有所安,后辈总希望老人安坐家中颐养天年;一说到银发消费,市场总打上老人“不舍得花钱”“缺乏消费能力”的标签。这些固有思维,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老年歧视。要么框定了老人的选择,让老人被迫迎合大家印象中的“老人样”;要么直接劝退老人“入场”,让不少老人咬紧牙关,拒绝承认自己变老。

重阳节前夕,天津北辰区举办银龄幸福月活动,老年人兴致勃勃游园。图据新华社

老年羞耻,如何化解?

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我国老龄工作的核心目标。正视老年羞耻现象,是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既需要老人克服老年羞耻心理,更需要全社会拉老人一把。

感受“夕阳无限好”。心底有梦,眼底有光,人生下半场同样精彩。四川88岁的杨炳林老人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最年长的B站游戏博主”;山东71岁的金辉大爷在2024年中国田径大师赛上,以13秒97的成绩打破了70岁组全国纪录;河南60多岁的麦子阿姨,实现了自己“往南走”的梦想……皱纹没爬到心上,白发没染掉梦想,老人同样少年感、生命力满满。

看见“蹒跚步难移”。看到老人的为难、解决老人的困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8类慢性病患者可开具最长12周的长期处方,老人可以少跑几趟医院;到发放适老化改造补贴,老人家里可以“无痛”翻新;再到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让老人上上下下不再为难,北京一直在出台政策,为老人谋福利。从文体场所探索银发优惠,到社区工作人员勤上门,再到智能照护机器人、防跌倒鞋垫、防止生褥疮的“黑科技”床垫等产品加紧研发,各行各业都在为关爱老人出力。但是,事关老年羞耻的细节还有待改善。比如智能产品太绕,不适合老人使用;看病、打车、景点买票等过度依赖线上预约,给老人造成不便;网上信息纷繁复杂,保健品、假古董、诈骗等内容混迹其中,让老人蒙受损失。

乐见“为霞尚满天”。老年人理应休闲养老,但年龄并不是“老有所为”的限制。不少老人有“再做点事情”的想法、想要享受“被需要”的快乐,社会应该为这些老人提供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助其提升幸福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有的老人退休后当起社区志愿者,继续发光发热;有的老人走进人才市场,做起企业顾问;有的老人徜徉在艺术海洋,办起个人书画、摄影展。人生的金秋,沉淀着智慧,也可以闪烁价值。

尊老爱老、孝顺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甲骨文中,“孝”字就是一个少年搀扶着老人,慢慢地走。子女尽孝,不妨多点耐心;社会重孝,不妨多照顾一点老人的节奏。读懂老人唠叨里的关心,看懂老人沉默里的无奈,体贴老人闲不住后的孤独……

莫让老年羞耻成为社会之痛,莫让老年羞耻侵蚀老有所乐。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